“互動參與”為香港城市大學的e-教學定位
e-教學可以達到不同目的,但對於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而言,「互動參與」乃是各個e-教學計劃的首要目標。城大希望能夠透過不同的e-教學計劃來增加同學之間和同學與導師之間的互動。
香港城市大學資訊系統學系副主任戴偉剛講座教授表示:「香港學生一般較為害羞和有所保留。因此,e-教學能夠為同學之間、同學和導師之間提供更多的溝通渠道。」
其中一個成功使用e-教學的例子便是戴偉剛教授的「香港-荷蘭計劃」。透過利用MSN的網上溝通工具、Skype、Blackboard學習管理系統和錄像會議,兩地學生可以進行有效的合作。
戴教授說:「科技的確可以改變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透過新的e-教學系統,我開始看到學生們新的一面。而且,我也可以對他們有更深的了解。這些都不是我在普通的課堂中留意到的。透過網上的討論平台,我發現不少學生在課室以外更會表達自己,他更願意和別人在網上分享他們的想法。」
為了加強學習和培養在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創意, 「香港-荷蘭計劃」最近開始使用Second Life-一個由用家想像和創造的免費虛擬世界,不同用家可以在這個模擬世界裡進行不同的個人和群體活動,例如:相互交流、進行社交、創造和交易。
戴教授說:「透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隊工作,學生的團隊工作技巧可以得以磨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己有進一步的了解,並不會凡事想當然。」
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方士驃博士同意戴教授的觀察。由方博士自行開發的「朋輩學習獎勵計劃」也有著同一個目標。方博士設立的討論平台鼓勵學生在網上論壇提出討論和辯論的問題。
方博士說:「由於不同學生的學術程度有異,網上討論平台可以鼓勵他們互相協助和刺激彼此對問題的思考。要提昇學生們的參與程度,導師們可以考慮給予『最積極協助同學』的學生額外學分。」
方博士也開發了另一項e-教學工具,這包括可以記錄整個課堂的畫面、錄音和投射器的資料。方博士也發展了一個e-教學管理系統,這個系統能夠讓畢業生在一個中央資料庫中儲存、分享和複習研究文章和有關資料。
方博士目前正研究兩個項目的可能性,希望能夠進一步擴闊e-教學的空間,其一是發展即時網上聊天室來進行即時辯論和答問環節;另一項發展是把課堂即時上載,讓未能親身出席課堂的學生,能收看現場課堂轉播並提出問題。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梁美容博士建構了一個有關價值管理的程式,以方便學生取得資料。這個程式要求學生對題目有所認識外,也測試學生透過科技協助去參與和自我檢討解難的能力。
梁博士的程式使用了一個全面的方法,她相信透過電子工具和資訊科技能夠提高學生對價值管理的概念、程序、科技的認識,也可以鼓勵自我檢察和團隊合作。
她說:「這些網上程式可以方便同學們自學,並可以鼓勵更多的團體合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最後的學習成果都會有所提昇。」
愈見普遍的網上社交具和網上學習將會主導著未來的學習模式。城大最近一個關於Facebook的調查發現,在二百名受訪城大同學中,這些Y世代的同學每天會進入Facebook兩次至四次,每天總會花上近2小時,並平均有198個Facebook朋友。
方博士說:「Fackbook將成為我們未來以科技輔助的一部份,這包括了讓新同學在開課前和現在的同學在網上平台上先互相認識,或是在Facebook開設『詢問導師』的網頁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溝道和導師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