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e-教學合作的進展

從非洲到南美洲、亞洲到歐洲,都在利用科技發展來促進和提昇教學和課堂學習效能,使用e-工具已經不再是應否選擇,而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亞洲,香港和新加坡是e-教學的先鋒,但其他鄰近區域正在迎頭趕上,如中國和台灣近年便有顯著的進步,其中在遙距教學、鼓勵協作和學生參與方面尤為突出。

在90年代後期開始,遙距教學的單位數目在中國以倍數增長。其中一個項目聯合了68間內地大學和中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了4580間學習中心,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學習中心位於中國西部地區。截至2008年,這個主要提供專業和本科生課程的項目已經招收了820萬名學生,其中半數以上已經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楊志堅博士說:「在過去十年,這些先鋒大學都積極探索和實行優質資源共享的遙距教學。我們非常高興地報告,這種遙距教學的教學模式、技術模式、教學支援服務模式和管理結構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中國內地的大學利用協作的概念去發展了一系列網上課程,從而擴大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並鼓勵使用新的教學法來強化未來的高等教育。

與此同時,2663間大專院校為超過2700萬名學生提供教育,大學也鞏固了資源來發展3000個網上專業課程,來增加整個社會接受教育的機會。

楊博士說:「所有課程將會免費提供給全國的大專院校,並會透過互聯網使優質教學更廣泛地流通,以提昇人力資源的素質。」

雖然e-教學能夠提昇課堂學習的水平,有利學生的學習,但楊博士指出,內地大學之間的發展速度不一,仍然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在台灣,由於政府資助6個教學/學習資源中心,當地的虛擬學習空間正在發展。這些網上設施目的是希望融合教育資源,並透過分享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作為台灣中部的教學/學習資源中心的統籌樞紐,逢甲大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顯示了當大學願意在一個特定領域共同努力所帶來的團隊效率。

逢甲大學副校長李秉乾教授說:「大學過去慣於相互競爭而不是共享,因此要達到這個合作模式,我們必須清楚確定可以合作的主題。」

台灣中部教學/學習資源中心鼓勵13所大學共享資源,把大學裡有關城市規劃、建築和交通運輸的社會和經濟數據分享。中心並計劃以後把範圍擴大到其他領域。

匯集圖書館資源、課程整合和專業實驗室的交流不僅能增加夥伴機構之間的合作,還可以增加學生和教授採用這些教育資源的機會。

李教授說:「通過讓教師和學生接觸這些具體數據,教學變得更加真實和有趣。這也有助於學生和教師克服資料收集的障礙,因為搜習數據往往比較困難。」

資源共享的概念正在世界各地的大學逐漸變重要,透過以合作為主的科技協助,這個概念正在進一步被知識型經濟、教育和研究的透明度催化。

要充分理解合作和團隊精神的好處,大學需要重新訂定目標和改變心態。李教授說:「雖然大學之間的競爭仍然存在,但我們都能夠找到辦法去分享資源以協助教師和學生。」